发布时间:2011-03-16 15:07:23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福建是我国四大陶瓷产区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外墙砖生产基地。近年来,福建陶瓷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产业层次总体偏低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和燃料成本上涨,福建陶瓷业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当前,如何继续通过科技创新,调整策略,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是福建陶瓷产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记者就此类问题对福建当地的陶企及有关人员进行了采访。
产业发展弊端凸显
目前,福建已成为全国建筑陶瓷生产大省。已初步形成了泉州建筑陶瓷产业集群、闽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和德化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尽管福建省陶瓷产业集群初现,势头良好,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低端产品扎堆、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弱、同质化竞争严重、区域品牌不强等问题凸显,亟待改变。记者就福建产区已出现的一些问题向有关人士做了了解,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首先,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据了解,福建陶业低档产品比重偏大,部分优质、高档产品结构性短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建筑陶瓷产品比重偏小。由于利润薄,许多企业对价格的变化非常敏感,其市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其次,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现象突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福建外墙砖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这是福建建陶业引以为傲的成绩。但外墙砖目前的市场竞争却已“白热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同行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第三,陶瓷企业的规模集中度不高、品牌实力不强。可以看到,与国内其他陶瓷产区尤其是广东、上海相比,福建陶瓷企业的规模集中度不高、品牌实力差距较大,至今还没有一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第四,节能减排压力依然严峻。福建当地的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福建部分建筑陶瓷企业对资源、能源的消耗较大,粉尘、废水排放尚不达标。据了解,许多晋江、德化、闽清陶瓷企业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改造,但节能减排依旧是陶瓷企业当前的重点工作。当前需通过技术改造,一方面降低企业资源、能源投入,提高燃料利用率,另一方面回收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成本。
第五,资源优势逐渐弱化。记者了解到,凭借当地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闽清陶瓷产业,目前正面临着粘土资源短缺的困境。与闽清相似的是,德化随着陶瓷业的迅速发展,本地瓷土已无法满足企业生产所需,大量优质瓷土从龙岩、江西等地采购,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当前开发粘土替代资源已迫在眉睫。
此外,福建陶瓷行业还存在着新产品储备少、产品更新慢、高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用工紧张、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管理落后、面临新兴陶瓷产区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调整转型刻不容缓
作为老牌产区,福建陶瓷产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不少福建陶瓷企业的管理人员已经有很长时间的从业经验,阅历丰富,从事时间较长,不可谓不资深。但当中的漏洞也不少,许多事情都由老板亲力亲为,一旦老板精力不足或者企业发展壮大,容易力不从心。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第一代企业家年龄日益增加,为了解决领导层结构可能出现的管理老化问题,第二代企业家逐渐登上舞台,接管部分工作,施展各自的才华。
另外,设备陈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福建陶瓷企业需及时改造、更新设备,提升产品竞争力,并吸引外地生产、营销等多方面的优秀人才进驻,打造优秀团队。
再者,福建陶瓷的营销理念仍需转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福建部分陶企以做外墙砖起家,而外墙砖又以工程渠道为主,因而逐渐形成了一套以开拓工程渠道为主的销售体系。然而,随着福建陶瓷企业转型以及产品结构的转变,零售、设计师等渠道显得尤为重要,福建陶企需及早调整思路,实现由工程渠道到品牌渠道的蜕变。
品牌塑造夯实基础
福建陶企近两年尤为注重品牌塑造。据悉,不少福建企业都在佛山设置了总部,利用佛山这一强势区域品牌,借力借势,积极进行品牌与销售的整合、推动、对接。在这方面,福建陶企老板的快速反应明显优于国内许多产区。相比而言,淄博、夹江跟佛山陶瓷的对接程度尚且不够。但由于福建陶企大多由老板亲自处理大小事务,分身乏术,布局到各地的生产基地无法很好地进行原基础的多次复制。当企业发展的规模日益庞大,如“职业经理人”一类的岗位更加需要。目前,福建陶企产业转移所遍布区域范围很广,落子全国,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布局谋篇打下夯实基础。“福建陶瓷可取之处在于对成本控制非常严格,精细化管理相对突出,工作执行到位,内部管理充分。福建企业一向不高调,在各个方面的资源浪费较少,稳健、保守,也不犯很大的错误,但同时也会错失良机。”某企业的负责人语重心长的向记者介绍,希望可以对福建陶企起到提醒作用。
顺应环保潮流走出困境
未来的世界以绿色环保为主题,若不能适应时代,则会被强行“斩首”。福建产区的企业环保工作做的不够到位,如何能顺应大局,在企业生产中节能减排?多管齐下是促进企业节能降耗行之有效的办法,已在多个行业屡试不爽。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福建陶瓷企业要走出困境,必须在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上狠下功夫。
首先应引导行业发展布局。严格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优胜劣汰是生存法则,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遵守。
其次,依靠技术进步抓节能。据了解,福建省陶瓷协会某高层曾经强调,依靠技术节能减排,要改造传统工艺,采用新工艺、新配方,优化产品结构;要大力推广和应用节能新技术,注重研究和开发应用新的高效节能、降污燃烧等技术,如新型煤气炉的应用、新型燃烧窑的推广,应用新材料进行旧窑技术改造,使用发生炉煤气,构筑环保型节能窑炉等;把主要生产系统,关键部门和薄弱环节的技术改造作为支撑点,大胆探索改进。如利用辊道窑余热干燥坯体,在燃料里加入燃油添加剂等。
第三,提倡和鼓励原料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当地某陶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已故教授俞康泰曾强调过,我国陶瓷原料的加工和利用,必须克服过去分散、无计划开采、加工的小农经济模式,采取现代化的精加工、标准化、系列化模式以提高陶瓷原材料的质量特别是稳定性,以保证陶瓷产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龙头带动,促进产业集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对闽清而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当前需进一步扶强扶优。同时,加大整合力度,鼓励企业走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的路子,组建松散、半松散的企业集团,或进行引资嫁接,或直接引资组建大型集团公司,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换代。
结 语
2010年已渐行渐远,陶业人士热议的关键词也从“盘点2010”转移到“展望2011”。“作为老牌产区,福建陶瓷应对市场情况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很强。未来的福建陶瓷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业内某资深人士表示。尽管市场阴晴不定,但伟大的企业家擅于把握现实,洞悉未来。福建曾以外墙砖独步天下,在未来,福建企业家的智慧想必也将带给行业更多惊喜与收获!
来源:创新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