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8-05 17:18:52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2015年,我县将按照“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新型陶瓷规模化”发展思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突出改革创新,在产业规划设计、龙头培育、“电商换市”、项目带动、政策扶持、品牌提升等方面着力,推进陶瓷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力争实现陶瓷产值200亿元,陶瓷用电增幅达8%,引进自动化生产线6条,自营出口增长5%,新办陶瓷企业100家,上亿元陶瓷企业达45家。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统筹规划,用心用智破解难题
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围绕省自贸区建设、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大局,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做好全县陶瓷产业发展规划。一要加快规划编制。尽快编制完成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发展方向、目标、任务、措施,从产业发展要求、发展路径、主要举措、实施保障等方面为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引领,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和脉络。二要加强运行监测。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建立预警机制,引导企业规避贸易风险、反倾销等,趋利避害。实施月经济运行调度制度及坚持季度经济分析会,建立重点企业跟踪监测机制,逐月跟踪监测纳税超50万元的陶瓷企业的销售、用电、用气等情况,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三要发挥陶委会作用。要充分发挥陶瓷发展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我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协调,在生产发展、市场拓展、建设服务、财税服务、宣传教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凝聚陶瓷顾问组和重大决策咨询监督团的经验与智慧,为我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出谋献策。推动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强化问题研究,着力破解“一带一路”融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市场秩序规范、小企业门槛准入、品牌打造、跨境电商培育等6大发展中的难题。
二、抓龙头培育,壮大陶瓷产业集群
按照“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思路,不断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小微企业成长、一批企业股权改制,推进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订单对接、供应链协同、技术协作、抱团发展,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经济。一要培育一批龙头。对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争取一批企业纳入省、市龙头企业目录,持续培育壮大顺美省级龙头企业和佳美、冠福等8家市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落实《德化县加快培育陶瓷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措施》,在日用陶瓷、出口工艺陶瓷、特种陶瓷、陶瓷配套行业等4大类中,确定15家县级龙头企业加以扶持,支持增产增效、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二要推动一批股改。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股权改制,推动4家企业到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实现挂牌,恒忆陶瓷在全国股权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交易,打造独具特色的“德化陶瓷板块”。三要扶壮一批小微。对接实施“万家企业成长计划”,组织企业参加全市“万家企业手拉手”三年行动,争取160多家中小企业纳入市级“万家企业成长库”。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重点挖掘5家以上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中小微企业,着力培养以“专精特”构筑竞争优势的高成长中小企业,力争4家陶瓷企业“规下”转“规上”。
三、抓科技文创,推动产业创新转型
不断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持续推进科技、文化创新驱动,推动陶瓷产业创新转型。一要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平台”提升计划,重点抓好陶瓷机械公共服务平台、陶瓷窑炉设备公共服务平台等对产业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平台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发机构,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企业研发机构3个;以产业链重点研发领域和技术需求为突破口,突出有组织的创新,组织实施技术、产品、材料、装饰、创意及管理等“六大创新”专项、小微企业专项及成长型企业专项,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二要全力推动文创发展。加强工业设计,推动冠福、五洲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举办一期陶瓷产业工业设计大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陶瓷与文化的结合、嫁接、联姻,发展家居、瓷画、香道等陶瓷,推进月记窑陶艺博览村、龙鹏陶瓷、臻峰陶瓷、新华玉瓷文化产业园、观音山陶瓷文化创意园等文化创意园建设,力争新增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加强版权保护,推进作品版权网络登记平台建设,实现企业在网上申报作品版权登记,组织德化优秀的陶瓷版权作品到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日内瓦总部展览,开展《德化版权保护促进陶瓷产业发展》课题调研并结题出版。充分发挥县版权协会、版权登记服务中心、知识产权庭、省日用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
四、抓重点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紧抓项目这一载体,推动企业节能技改、循环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陶瓷转型升级项目。重点推进陶瓷企业转型提升工程的16个项目和陶瓷文化创意提升工程的6个项目建设,力争分别完成年度投资5亿元、3亿元。二是节能技改项目。鼓励企业对照产业高端指标,制定技术改造线路图,实施一批省、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完成节能窑炉改造50条以上,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8亿元。三是循环化改造项目。全面推进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循环化改造示范企业,完成改造任务并通过国家验收。四是“数控一代”示范项目。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鼓励引导企业应用先进数控技术、管理系统,重点推进太古陶瓷日用陶瓷全自动生产线、坤达礼品日用陶瓷自动滚压成型生产线等2个市“数控一代”应用推广示范项目建设,组织坤泰机械、兰星自动化公司、领科机械申报2015年市“数控一代”示范项目,推动一批本土自动化生产设备产业化发展。五是“两化融合”项目。推动工业和信息化融合,不断完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家。以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县为抓手,实施信息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以陶瓷产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产业行业平台建设,提升“两化融合”应用水平。六是招商项目。一方面建平台,持续推进工业项目区建设,加快城东四期工业项目集中区、上寮工业区,完成城东(二、三期)配套基础设施、龙浔中小企业园(二期)、紫云中小企业园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创建国家级陶瓷产业园区;另一方面抓项目策划生成,争取一批陶瓷项目列入省市“十三五”重大生产力布局,着力引进一批体量大、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重大项目。
五、抓电子商务,不断扩充市场份额
主动适应消费市场新常态,开拓商业模式创新,坚持“线上线下”市场并举,全方位拓展市场。一是“线上” 品牌打造。继续实施“电商换市”战略,注重线上品牌打造,强化电商人才培养,引导企业开展差异化定位、个性化营销和定制化服务,培育电商骨干企业和商业模式创新典型示范企业,成立电子商务分销协会和电子商务物流协会,推动“憨鼠购”社区O2O电商项目建设,加快陶瓷信息文化产业园建设,探索出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优惠政策,支持县内物流企业发展壮大,推进城东物流中心建设,力争引进知名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业态,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二是“线下”市场拓展。抓好国家级陶瓷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省级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建设,创建国家出口日用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积极对接落实好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省自贸区建设、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大局,全年力争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5家,巩固欧美、日本等传统市场,开拓中东、南美、东欧、东盟等新兴市场,扶持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等新型业态,加快构筑国际营销网络,持续提升陶瓷业出口份额。积极推进省级陶瓷产业园区、国际陶瓷艺术城、中国茶具城、国家日用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德化瓷遗迹群落保护展示等项目建设,打造泉州海丝陶瓷产业基地。
六、抓品牌提升,全力打响瓷都品牌
全方位推进瓷都德化品牌宣传,多方面宣传塑造瓷都德化的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延伸阐释德化陶瓷文化特色,形成“产品+企业+大师+区域”品牌梯队,丰富瓷都德化的品牌内涵。一要建设品牌阵地。积极在国内大中城市开设品牌营销中心及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与大型超市联营或“搭车”冠福、新华书店等营销强势企业网络,在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设立“中国德化窑陶瓷艺术研究中心”,力争新设陶瓷产品营销中心或德化名瓷文化交流中心10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10件及省名牌产品4件。加快推进中青年陶瓷艺术人才创业园及洞上陶艺村建设,筹建德化陶瓷大师联盟,举办亚洲文化艺术节(泉州)柴烧陶艺交流展和纪念陈其泰大师诞辰10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德化抗战瓷展等活动,积极推动著名专家学者在德工作室落地,推进曾成钢创作基地建设,全力做好“世界瓷都”申报工作,力争以较好优势通过“世界瓷都”申报考评。二要开展品牌推广。积极组织参加广交会、华交会、香港家庭用品展以及第十届莆田艺博会、第三届“闽艺杯”陶瓷艺术创意设计大赛、第50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第五届中国陶瓷文化艺术精品展览会和2015中国天津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等知名展会,组织开展整体营销、打响区域品牌。举办“百态弥勒”“百态观音·慈航普渡”巡回展,组织在重庆、敦煌等全国知名博物馆举办德化名瓷展,积极发动艺术大师在国内外举办个展。借力央视平台举办“藏(德化)瓷”活动,在国内外著名拍卖行策划拍卖德化瓷器,编撰出版《德化名瓷鉴赏·宋元篇》《德化名瓷鉴赏·明代篇》《故宫馆藏德化窑古陶瓷精品集》等陶瓷史料书籍。充分发挥“德化网”、“品牌德化”、“中华陶瓷网”以及各电子商务等主流网络平台优势,大力宣传报道民间收藏德化瓷器活动。邀请国家、省、市及境外媒体到德化采风,联合《泉州晚报》推出德化陶瓷产业文化专版,报道刊发有关德化陶瓷新闻、专题,拍摄播出德化陶瓷纪录片,加大对外宣传报道力度。
七、抓服务扶持,凝心聚力增强合力
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把转变政府职能体现在为陶瓷产业发展搞好服务、加强协调、营造环境、提供平台上来,着力打造 “低成本、高诚信、零障碍”的优质服务品牌,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市鼓励支持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陶瓷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一要推动政策落实。开展惠企政策专项行动,加强上级惠企政策的解读、宣传、对接、落实,争取泉州市出台专门扶持我县陶瓷产业发展的政策,帮助企业争取项目、资金,引导企业用好用活政策。开展政策落实专项行动,落实兑现县支持陶瓷产业转型升级“1+7”(培育陶瓷龙头企业、购置陶瓷生产设备、工业设计发展、场外市场挂牌融资、企业出国(境)参展、扶持高技术陶瓷发展、争创知名品牌)等政策文件,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提高营业税和增值税起征点、执行小微企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减轻实体经济负担,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增强企业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二要加强要素保障。加强对接争取,保障产业发展用地指标需求,引导陶瓷企业进驻陶瓷产业园区,争取供应陶瓷企业用地500亩;设立陶瓷产业投资项目导办服务窗口,深化“绿色通道”服务,建立健全陶瓷产业投资项目协调服务机制,落实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等各项制度,方便、快捷陶瓷企业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和抵押登记;强化电、气等生产要素保障,争取加快泉州至德化天然气输送管道规划建设。强化政银企对接,创新金融产品,搭建融资平台,引导各银行机构加大对陶瓷企业信贷扶持力度,总结推广“电商互助贷”、“艺术大师信用贷”、“助保贷”、“创业贷”等经验,完成政银企对接会4场以上,推动德化成功村镇银行开业运营,力争新增1家准金融机构。三要提升企业家素质。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对接市千名企业家和百名管理者素质提升培训三年计划,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企业管理创新、MBA、EMBA学历培训等研修班,举办陶瓷营销人员培训班、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培训班、工艺美术大师专题研修班、职业经理人研修班等,不断提升企业家素质。
2015年度县陶瓷产业发展工作计划分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