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22 14:48:25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政府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激发实体经济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从去年以来,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具体实施意见,主要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等6个方面有效减轻了企业部分负担。
为深入了解各项减负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各级政府还时常莅临各职能部门督查,并与企业座谈核实。由此,足以说明政府对减轻企业负担的工作高度重视。但就目前而言,减轻企业负担的很多优惠、补贴政策是有前提条件的,只有个别企业能够享受到,大多数企业达不到要求,只是享受减免行政性收费的那部分。因此,企业在肯定减负政策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如实表达了存在的问题,如税费重、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其实,只要拓宽增值税抵扣范围,按章纳税,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又可以预防偷税漏税的不良行为。如企业分析,由于市场需求疲软,产品价格下降,而生产、运输、人工、厂房租金等成本呈上升态势。企业运营过程中,原材料占生产成本的40%,设备、人员工资占60%,而增值税抵扣只涉及原材料部分。因此,只要把设备购置费、运输费、员工工资、银行利息、社医保等费用纳入到增值税抵扣范围,企业的负担就能够实实在在普遍减下来。
至于解决融资难问题,在于政府督促银行功能的完善。融资难主要是银行为规避风险,放贷越来越趋向于谨慎造成的。银行只盯着优质客户,对大多数生产企业经营介入不深,尤其对民营企业潜在偿还能力缺乏信心,导致银行轻民营、重国企现象,此现象长期沉淀演变成民营企业贷款难题。解决这种现象,需要银行准确评估企业的偿还能力。
融资难是指有潜在偿还能力的企业,暂时遇到资金周转困难需向银行借贷,而银行不给予放贷,此类客户也是银行之前没有去开发的客户群体。如今市场发生变化,银行与生产企业一样也要把精力放在挖掘市场潜力上。实业是金融的基础,但企业很难与银行取得对等话语权。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于电、气降价或政府加大补助力度。能源占生产成本比重大,电力、燃气降价,对企业减负也是最直接的体现。如泉州政府实行天然气价格联动后,天然气从3.98元/立方一路下降到现在2.249元/立方,就是有效的降低成本措施。
企业可盈利,市场有活力,经济才能有持久的发展动力。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可政府为企业降低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说,也是对自己‘动刀’的过程。虽然省里一年给企业减负几百个亿,但平均到每家企业,不过一两千元。对政府来说是个大数字,但到了企业就成了杯水车薪。
现在企业的综合税费负担较重,减负才有生存空间。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也在增加,减税降费带来的财政压力也是道难题。所以不论政府接下来如何推进减轻企业负担的力度,对企业而言都微不足道。因此,企业除享受政府从6大方面减轻负担外,企业自身学会减负更为重要。如何减负?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从思想上减负。过去每年都赚个盆满钵满,现在也要跟着经济下行调低期望值,或把预期调到能够维持企业运转的程度。只要能活下来就有机会,思想负担也就小了。
从产量上减负。两条线产量消化不了,就开一条线。从管理、产品品质上提升,推进小批量、多批次、低库存、少环节的柔性化生产。减少资金投入、拼价格压力。
从产品品类上减负。专注某一品类,不跟人家抢市场,做强自己的细分市场。
从推新品频率上减负。做好原有产品,持续在工艺表达、细节处理下功夫,延长产品保质期。
从品牌数量上减负。为消化产能,企业不惜投入增加品牌,结果导致销售资源分散,不仅新品牌没有产生效益,还拖累原有品牌。
从跟风模仿上减负。不论是开发新工艺、新规格还是模仿某项产品,像通体大理石、大规格仿古砖、薄板等产品,都需要增加设备或设备改造,一旦产品卖不好,无形中就会加大资金压力。
近两年倒闭的企业中,因战线拉太长、或新项目不能生产效益的占比不少。政府帮助企业减负只能缓解部分压力,不可能把所有实体经济企业都救活。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要学会根据自己实际给自己减负,莫在经济回暖前,把企业给累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