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29 15:26:45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自市场逆转以来,企业年年难过,可也年年过。可时间自进入2018年, 行业发展阶段和发展要求的新变化,要求企业经营摆脱旧路径依赖,走品质第一,效益优先之路。因此,新的一年不少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就笔者熟悉的福建产区而言,虽然2017年由于承接外产区产能转移的利好,以及通过产品品类的丰富,加上多年积累化解天然气高成本、承接生产高质产品的能力,该年度的表现,相对而言还算不错。与笔者的预期--2017年我看好福建产区还是基本相符。
但同时要看到,生产成本持续增加,产品价格因过度竞争却反而引发下行,企业盈利空间受挤压等严肃问题,依然在持续发酵。产区内,特别是2017年外墙砖市场断崖式的下滑,加速外墙砖生产线转产地砖,更是加剧了以价格争夺客户的激烈程度。
对内,降价拼杀愈演愈烈;对外,又处在夹层的尴尬,上有佛山压顶,下有内陆产区更廉价堵截。2018福建陶企,求变谋突围的紧迫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求变,意味着要自我革新,长期以来形成的经营方式、思维习惯都得一一变革。可一时间要改变自己,是件很痛苦的事,对于多数福建企业来说,犹如烟瘾进入禁烟区一般的难受。但不论如何,新时代的变革已经在路上。为适应新变化新发展,2018年伊始,福建陶企必将经历以下阵痛。
屏弃靠量拼价的阵痛。市场发生变化,逼着企业经营也得随之调整。可以说30几年来,大多数企业是在扩产能、降成本的模式中走到今天。并且在市场发生变化的当今,仍然在延续这种惯性。以致仿古砖、原边木纹砖、薄板等新产品,价格快拼到无利可图,才有所收敛。尤其是2017年,众多外墙砖企业转产原边木纹砖,价格拼杀得一塌糊涂。
随着行业新时代的到来,标致着靠量靠低价赢得竞争优势的日子,走到尽头。可一时间要从长期赖以生存的量、价习惯中解放出来,转向依靠质量、服务上来,所带来的巨大阵痛,恐怕短期内难以结束。
转变销售模式的阵痛。受市场倒逼,可以说,福建大部分企业均面临转变销售模式的难题。由于长期以来,福建陶企销售几乎是依赖本土销售力量,同时又是以贴牌、批发为主。可贴牌、批发即难以让企业实现产品优质优价,同时又制约企业自主品牌的建立。突然间,要改革长此以往的销售模式,建立自主销售网络,不仅要面临优化原有销售资源的压力,还要学会从销售到营销、从质量到品牌的跨越。两者对于企业而言,都得付出不小的代价和努力,这期间带来的阵痛,比去产能以及环保投入,在程度上要难得多,历时也要长得多。
放权、成果分享的阵痛。不可否认,随着陶瓷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理性,竞争不断深入,产区与产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为适应市场变化,研发新产品,需要人才;从销售到营销,从稳定质量到提升品质再到经营品牌,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人才。
作为企业,当然明白人才的重要性。但吸引并留住人才,不仅是要提供舞台,还得分享发展成果。可以说,福建在销售方面的人才并不缺,可企业缺乏与人才分享机制,人才都自己创业当老板去了。因此,建立健全人才竞争,物质精神激励长效机制,是福建企业必修课。可真要做到这些,就等同于要把外人融入企业,充分放权并分享发展成果。
这对于陶二代或许能够做到,因为他们更加明白,与人才分享成果,才能留住人才,企业才会有更好发展的道理。在留住人才方面也更愿意去做新的尝试。但作为家族企业的创始人,要做到把外人融入企业并分享成果,一时间的思想斗争痛苦或难以避免。
变革是为适应新时代的生存发展,用新思想去解决好之前积累的种种问题,难免产生阵痛。但疼痛之后,收获的是企业更多再次发展的新机会。尤其是给年轻二代提供更多更广阔发展空间。
正如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在演讲视频里所说的,我看到今天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所以我再加一句,中国的年轻人,你更要自信!为什么?因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型的国家。这种国家的崛起,它的这种深度、广度、厚度、强度、力度,它所能够提供的机遇、机会,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没有见到过。所以我想这道理很简单,只要你努力奋斗,一定能够梦想成真!
相信,福建陶企经历一段阵痛后,以及随着年轻二代正在逐步走上接班岗位,未来一定会更加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