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眼里,德化是中国三大瓷都之一。不同于其他窑场起起伏伏的传奇,它的往事显得那么平淡。柴窑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电窑上演新时代技艺的奇迹,彼此悟道。
如果要为现今德化白瓷找一个关键词的话,那就是“批量化”。实际上,这些极其大众化的产品构成德化白瓷巨大的贸易网,内销和出口并驾齐驱。
采访/撰文:忆丼 摄影:陈健
泉州德化县的山,比福建别处都要高。从山里看不到山外,从山外,其实也难以窥探山里的一切。似乎,外面的喧嚣与它无关。
三十多年来,冯清芳都不为所动,只做了一件事——烧茶壶。当德化县城的人们忙着创造高昂的塑像艺术品时,他始终将所有深情投注到他的茶壶里。不过,今年他有些焦虑,窑厂的订单比去年往常少了好几成。
圆润的壶身,粗壮的壶把和壶嘴,在中国各地的茶楼、餐馆都能见到这种白色茶壶的影子。从明朝开始,做塑像的社会优越感早已弥漫整个德化,冯清芳也意识到这一点,可他还是固执地选择生产被大家轻视的日用器。就是这么不起眼的茶壶,却是真正从柴窑中浴火而生。
冯清芳的柴窑在三班镇和德化县城之间的蔡泾村。三班镇是德化瓷器的重要产地,洞上月记窑、洞岭窑、梅岭窑是宋元时代的窑址,氤氲出大开大阖的盛世气象。借着这个好彩头,冯清芳将自己的窑厂命名为“月记窑”。他说,在德化,与他一样做茶壶的人不少,分布在德化县城周边,但没有人比他烧得更久,更没有人用柴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