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企业该不该走出国门?
发布时间:2008-12-15 09:00:29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随着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中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感受到了成本爆增的压力。以前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一夜之间彻底丧失了,很多工厂招不到工,也开不了工;很多工厂开了工却再也接不到订单。如今,中国制造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口。“既然在国内赚不到钱,我们不妨出国去,在洋人的土地上请洋人打工,赚洋人的钱去! ”嗅觉一贯灵敏的温州从去年开始便陆续关闭国内的工厂,成群结队地走出国门。可走出国门赚洋钱就真的那么容易吗?
在家天天好,出门处处难。中国人到外国去办企业,最大阻碍首先是语言不同,再就是国外的文化、法律、政策、信仰、生活方式等都与我们存在许多的差异,加上刚出去人生地不熟,要想办好一家企业谈何容易。当然,也有些人在国外做生意确实赚了大钱,可在国外惹下杀身之祸的也不少。
从目前中国的国情来看,虽然国家正在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并且已迈出可喜的一步,特别是在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法严重滞后,管理体制亟须完善。至今中国还没有规范境外投资的法律,政府在业务管理上主要依靠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这种情况不仅使主管部门难以从根本上对境外投资企业进行有效管理,而且这种状况也不适应我们国家要求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严重制约着企业走出国门。
二是我国政府部门工作机制尚未理顺。在国家宏观管理层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适宜“走出去”的工作机制,在促进“走出去”战略的融资机制、人才培养、中介服务机制等方面,还远远不能适应企业“走出去”的要求。也没有形成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整体合力。管理缺乏科学手段,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别是在境外加工贸易的信贷资金和金融保障支持方面,申办难度还相当大。
三是我国的政策导向作用有待加强。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对外投资都在遵循一个原则,也就是说以风险防范作为第一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对外投资发展。在立项审批方面,分别由中央和地方审批,贸易和非贸易性的关税也不同。项目审批程序也比较复杂,更影响了企业在海外发展的积极性,甚至本身有积极性的企业,为了提高效益,也会绕过管理部门,出现了实有对外投资企业远远大于现有统计数字的现象。
四是信息服务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政府职能转变比较慢,服务意识,特别是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没有建立专门提供国内国外商情信息的官方或者半官方的机构,这样使有优势的产品或项目无法得到投资的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企业“走出去”的盲目性。
五是外汇管理和银行信贷限制过严。在外汇管理上,出于保障我们国家经济安全,尤其是金融安全的考虑,目前对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是从严控制,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统一监管。这种管理虽然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但也使许多有好项目而缺乏外汇资金的企业,没有办法按照需求发展,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处于一种隔岸观火的状态。
六是我国企业的经营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尤其是国有企业存在很多问题。在国外的办事机构和现代企业制度有很大距离。有些企业纯粹是把国内的体制搬到国外去。而民营企业在税收、用工和企业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虽然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利于我国实施产业扩张,同时也可获取支配全球资源的权利。但企业家本身素质和体制又制约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因此,该不该走出国门办企业,这便成了许多中国老板的一块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