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陶瓷企业如何过冬?
发布时间:2008-12-16 09:28:14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由次贷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进而由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由于这次危机爆发的根源在全球经济的心脏部位,必将经历大的手术和长期的护理才有可能愈合。其实在几年前全球经济一派繁荣的景象下,就不断有声音在提醒这种繁荣不可持续,单就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中美经济关系看,中国人节衣缩食生产、美国人大手大脚借贷消费的格局终究会从量变演化为难以持续的质变。所以次贷危机只是导火索,只是本已失衡的全球经济体系的一个最脆弱的环节最先发生断裂。
预计经济危机将对冷战之后由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推动的经济格局进行彻底的修正,甚至推倒重来,这个过程将漫长而痛苦,而新的经济秩序可能也会跟现在的布局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会导致很多企业现有的经营体系变得一文不值。打个比方,就像汶川地震之后的北川县城,尽管由于政府的投入会尽快恢复重建,但是是在新的地方选址,那么原址上的土地价值已经再也没有恢复的可能。
如果一个企业现在才开始考虑如何过冬,不管如何应对,将注定会受伤(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可能发危机财的行业,就像战争中也会有人发战争财一样),做的最好的企业是已经提前数年完成产业调整的企业,如IBM,其次是提前一年收缩扩张,拥有比较充沛现金流的企业,再次看到危机发生,果断断臂求生的企业。相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也会在几个层次上推进,首先是拥有比较高的金融杠杆、或者大量涉足金融衍生品的企业,将首先被金融海啸的第一浪击垮,然后是通过借贷正在大规模扩张的中途但还没有形成经营优势的企业,将在全球经济衰退中破产,然后是现金流本就紧张的企业将在寒冬中被抽血而亡,再然后是经济发生转向之后难以调整的企业将被搁浅到退潮的沙滩上等待死亡。
在政府通过经济刺激计划救市的背景下,我们无法预计冬天将会有多长以及会有多么寒冷,而且针对“调整结构”的宏观政策,对于不同的企业也将产生不同的命运。所以在动荡的变局中,企业需要对环境变化保持高度审慎的敏感和洞察,在看不清变化方向的时候,宁可保守一点,即把企业的经营基调从促发展转向求生存,裁员和缩减规模当然是必要情况下的一个必要手段,但真正能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的,往往是失误的投资。天气冷了,就把身体蜷缩一点,这是动物在自然界的生存本能,否则只会让身体的能量过快地消耗。
但冬季也不意味着企业就要被动防守,消极等待,在渡过生存危机之后,就要考虑为经济复苏时期的扩张做准备。在经济前景和产业趋势还不明朗的“黑暗”时期,所谓的练内功,除了把高速发展时期的一些不好的积习进行淘汰之外,更主要的是培育具有高活性、高适应性、高战略自由度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让企业针对多个发展方向提前布局,又不会因为预测的偏差带来无谓的失误,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无为而治”而在趋势明朗之后又能够“无为而无不为”的战略选择。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自然界的规律,用在产业的季节更迭上可能并不合适,但产业重新走向复兴的时候,往往和危机之前的景象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这也要求企业在冬天不能完全被动的等待春天的到来,而是要善于观察风向和季候,根据新的时局变迁为自己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以及新的生存技能。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转型,但经历了寒冬的瘦身,也是一个转型相对容易的时期,至少要把转型作为一个考虑的要素,以适应新的产业形势。
所以走过冬天的过程,就是一个屈身、圆融、再伸长的过程。繁荣时要有危机意识,萧条时要有乐观主义精神,当感觉支持不住的时候,不妨以诗人的名言来激励: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